top of page

觀雲

鄉林建設

2004

公設|景觀

台灣|台中

​——

設計總監|蘇靜麒

設計團隊:紀憲儒|蔡垂耿|張莉寧

​——

運用透明層疊的概念,創造出具有深度的空間感,平衡近與遠、明晰與模糊、流動與固定等元素。牆體的角色不僅限於界定空間,還提供靜默和思考的場所,形塑情感豐富的場景。水、樹和玻璃的互動創造出如夢似幻的遊戲效果,自然光影透過玻璃牆流入室內,讓外界的景觀成為室內的一部分。室內設計以開放的無牆屏風為特色,融合不同的家具,適應各種生活情境,展現繁華都市中的靜逸之美。總的來說,建築是生活的容器,反映出生活狀態及內心的自我。

獲獎紀錄

2009|
台灣建築獎高層集合住宅建築類 入圍

D8B_7752.jpg

儕達 大器四方

疊景
如同透明的紙互相層疊,造成景與景的重疊,製造狀似平面,卻富深度的空間感。讓近與遠相稱、明晰對模糊、流動對固定,輕盈與沉重,在實體與空靈之間重疊景像,成為空間中一種有力的平衡。

牆的角色
一座重量的牆體,打開若干的洞,製造進出的門與對望的門,框住一個景。建築的第一道牆界定了空間,第二道牆形塑場景,第三道牆提供靜默。牆不再只是界定空間,可讓人靜默、期待、沉思,形塑一個富有情感與視覺的場景。


在水、樹、玻璃體半穿透與穿透之間,影與真實的環境製造了遊的樣貌。竹林與楓香的樹影透過陽光映在玻璃牆上穿越到室內的石材牆上,水面的安靜因風的吹拂,水波透過玻璃而產生虛幻的影。一種細微的氛圍時而張力十足、時而輕柔的遊移在空間中,混入一種時光交融的想像。

半室內
解開牆的屏障,讓室外的牆成為視覺的牆體,真實的牆〈玻璃與屏門〉脫離它實用的角色,打開牆與牆的界限,讓半戶外成為室內享受悠遊其間的張力,自然與人工的景可自由的向室內與戶外延伸,讓戶外黃昏中的雨落、陽光下的樹影如韻律般泛入室內,成為室內的風景元素之一。而自然的浸入則提醒人們存在的事實,以表達時間與空間感的情緒。

整合的流動空間感
一樓室內空間以穿透無牆屏為設計,呈現開闊流暢的視覺感,藉由不同的傢俱性質服務不同的生活情境,為家人保留一段可以靜觀沉思的時間。正式性客廳、壁爐前休閒小客廳以及黑白色調的開放式廚俱,以隱然光華的混搭性手法,呈現在繁華都市中大隱於市的靜逸華美。


建築是生活的容器,是一種對生活狀態的描述,藉由這些空間我們來觀照這世界,空間也是我們內心自身的投射。

截圖 2024-10-30 上午9.56.19.png
截圖 2024-10-30 上午9.56.19.png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