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君子

新業建設

2007

公設|景觀

台灣|台中

​——

設計總監|蘇靜麒

設計團隊:蔡垂耿|張芸珊|詹懷恩|張莉寧

​——

框/
嘗試運用一種均質的”框”的手法,將位於建築基地側面的公園攝入室內,在基地前,運用大跨矩的金屬作成一個都市的水盆框景,並運用水之阻隔性,為社區構成一個”空氣圍牆”,藝術家做的都市裝置藝術, 也以框為主題,在框取與被框取之間,空間本身也變成外部取景的一部份.

獲獎紀錄

2010|
TID (台灣室內設計大獎)公共空間類 入選

D8B_7752.jpg

均質的“框”
設計者嘗試利用均質的“框”手法,將建築基地側面的公園引入室內,這不僅是物理空間的延伸,更是心理空間的開放。這種“框”的運用意在模糊室內外之間的界限,讓居住者在日常生活中也能感受到自然的氣息與靈動。透過這種設計,室內空間不再是封閉的,而是與周遭環境形成了一種緊密的聯繫。

都市水盆框景
在基地前,設計者運用大跨矩的金屬結構創造了一個都市的水盆框景。這個框景不僅具備視覺上的吸引力,更是功能性的延伸。水的反射和折射特性,使得這個框景在不同的光線下呈現出變化多端的面貌,為居住者提供了一個動態的視覺體驗。水的阻隔性也在此發揮了重要作用,它為社區構成了一個“空氣圍牆”,在物理上劃分了空間,同時又保持了視覺上的開放性,讓人們能夠感受到外部世界的存在。

藝術裝置的框架
此外,設計中還融入了藝術家創作的都市裝置藝術,這些作品同樣圍繞“框”的主題。這些裝置的存在不僅增添了藝術氣息,更讓空間本身成為了外部取景的一部分。當人們在空間中漫遊時,他們不僅是觀眾,更成為了藝術作品的參與者,能夠在框取與被框取之間感受到互動的樂趣。這種動態的互動使得空間的感知變得更為豐富,讓人們在日常生活中不斷地重新發現和詮釋周遭環境。

這一設計充分運用了“框”的概念,創造了一個多維度的空間體驗。在這裡,框架不僅僅是物理結構的象徵,更是一種思維方式,讓人們在室內與外部之間自如地穿梭,體驗到生活的多樣性和豐富性。透過均質的“框”手法、都市水盆框景及藝術裝置的融合,這個空間不僅是一個居住的場所,更是一個探索和發現的舞台,激發著人們的創造力與想像力。

截圖 2024-10-30 上午9.56.19.png
截圖 2024-10-30 上午9.56.19.png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