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原風景
理和建設
2008
公設|景觀
台灣|台中
——
設計總監|蘇靜麒
設計團隊:謝欣薇|陳雅涵|趙煥珍|張群芳
——
風景
之一
以清水模構築突出於大地的牆與框,像”古蹟”般與其它灰階的現代材料搭疊,如同在”遙遠它方的高聳峽谷”中前行,清水模牆上一個個的開口嵌入一個個石壁上的”洞窟”般的空間,廊道的盡頭;但見一大片水幕自牆流洩入水中,
有亭,飄於水牆之前.
之二
在清泉中浮沉,如葉的雕刻中溢出水幕,弧狀重覆的穹頂映照如葉的弧,片片於水中,究係岸上或水中世界為唯一的真實? (註1)
之三
在高疊的”天空之城”上,(註2)
不可思議的遇見古老的桂花森林,攀登交疊於光與玻璃的未來感塔頂之上,仿彿遇見傳說中消失的遠古文明.
註1:百年思索 龍應台 p9-p10
註2.日本漫畫,天空之城,原作,腳本,監督 宮崎駿
獲獎紀錄
2011|
TID (台灣室內設計大獎)公共空間類TID獎




回憶/
“不知道你是否曾經對某種場景,有一種“訴說不出的”“模糊的”但卻是深深的感動.
這種場景可能是一座小教堂落葉深深的後院,可能是坐在一座東方建築下聆聽著簷下因微風拂過而鈴鈴作響的風鈴聲 ,或是在初冬的山上, 在滿山迷霧中一座小屋冒出的炊煙而感受的幸福感.
這些訴說不清的情緒與場景我們認為其實都是與“存在”相關的意識與情緒所 引發的.”
建築空間的存在感/
在本案完成前三年所設計的接待中心,以一個展示”空間”本身的議題發展,主結構用清水模施作,以特殊水平遮陽的方式呈現空間的透明感,從彼時開始,本案的正式建築也朝同樣的方向延續開展…………..。
空間的文學性格/
在研究所求學時時,我曾題問教授是否有文學建築的可能,教授回覆說:你必先了解什麼是文學….被碰釘子的我,繼續在求學的過程中大量閱讀有關空間的文學哲學書籍,大概能逐漸實質化理解空間的文學性格是什麼…..我認為,傳統中國文人於庭園中,將詩詞意境鍊結於山水畫境之中,體悟與生活於文字與空間之間,便是文學性格的表現…..。
外於形體的設計/
設計中,於空間體量及功能之外,放置了許多自我回憶美好的部份,這些非形式上的設計,為空間暈染一種時間的顏色…….。
無盡如火車軌道的長廊(大廳廊道)
反影恍恍的水面(一樓圍繞在水間)
如從土地上長出來的感覺(清水模灌鑄的高牆)
在觑黑的夜中的亮光(略為微暗的燈光呈現方式)
在森林中瑀瑀獨行,聽見風吹樹稍磨擦的聲音(圖書室外的樟木林下與屋頂的桂花林間)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