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媒體報導
外部媒體涵蓋專訪、雜誌報導及投稿等多元形式,展示在設計領域的專業與概念。深度分享設計理念 與過程,讓更多人了解我們如何將空間轉化為藝術與功能的結合。透過這些平台,期望更廣泛的觀眾分享靈感,並持續推動設計行業的發展與交流。

NO.284
台灣
2017.01

NO.278
台灣
2016.07

NO.270
台灣
2016.03

NO.274
台灣
2016.01

NO.265
台灣
2015.10

NO.102
國際媒體
2015.10

NO.239
台灣
2015.08

NO.265
台灣
2015.04

NO.255
台灣
2014.12

NO.261
台灣
2014.11

NO.248
台灣
2013.09

NO.42
大陸
2013.04

NO.234
台灣
2013.03

NO.25
大陸
2012.11

NO.214
大陸
2012.04

NO.222
台灣
2012.03

NO.212
大陸
2012.03

NO.188
台灣
2009.03

清奇設計|存在空間的設計方法
作者序 / 蘇靜麒
我想閱讀這本書的讀者,第一個問題會是:「清奇」二字是什麼意思……
又與存在感與存在設計有什麼關聯性呢?
這要倒回到我小時後……小學時,我第一次了解到 「人之生也有時盡」,「存在」這件事便深深烙印在我的心中,每當獨處時,它便湧上心頭……認識它並不是一件舒服的事……而這痛感也一直伴隨著我長大……
在高中時,若有所聞的聽過「存在主義」這名詞,但是,直到大學時,才認識「存在主義」的代表作家「卡謬」……而在研究所時有些觸動的點(似乎是唸建築的人才會發現的),諸如:中國建築史課本上的林徽音(那時還少人知曉她是徐志摩一生的戀人),美國建築大師Louis Kahn 與他的晦澀的設計語言(如磚的擬人說法)……通過這些觸動,直到2000年的大地震後(存在的群眾體驗)……我才結合了這原本身體中的一部分與後來成為一生執著的空間設計相融而成此書。
而 「清奇」二字,其意涵其實簡單,意為:「看似無特別之處,卻寓有深意……(存在設計的表現,從外觀來看是如玻璃杯中的清水一樣……而奇特之處,則蘊藏於內,需深入體會……), 而「 存在」予人的感受,在外表上就像是「紅樓夢」一書中皇帝對寶玉文章的評價(聖上降旨問寶玉,賈政回以緣故,聖上稱奇,旨意說:「……寶玉的文章固 清奇 ,想他必是過來人,所以如此……」 )這也是本書取名之由來……
本書共分為二個部分;第一部分說明「存在感」與「存在空間」,第二部分則是說明「存在空間」的語言式的設計方法與實例照片。

回憶|劇場|光影|鏡像
清奇設計總監 | 蘇靜麒

存在意識與存在空間
-
EXISTENTIAL CONSCIOUSNESS AND EXISTENTIAL SPACE
一 存在意識
你是否曾感嘆夕陽一瞬霎美的消逝,曾經在壯麗的峽谷中感嘆自然的壯偉與不可及,遠望星辰對宇宙之浩瀚無垠而聯想到人之生也短暫而有窮盡。
你可能會對生活的反覆感到煩厭,對追求的夢想之實現感到飽足之外的巨大失落感,對所愛的人之消逝遠離,有久久無可平息的痛楚,對長時的孤獨,感到莫名的害怕,對常時喧鬧的人際交錯卻感到厭煩。
其實,存在意識從我們感知到自己是個個體開始便與我們形影不離,或許我們會在某些場所中,強烈地感受它的存在,但平時我們又努力的忘卻它,以投入「正常」的生活裏。
二 存在空間
不知道你是否與我一樣,對某種場景,
有一種訴說不出的模糊的,但卻是深深的感動。
可能是一座小教堂落葉深深的後院,可能是坐在一座東方建築下聆聽著簷下因微風拂過而鈴鈴作響的風鈴聲,或是在初冬的山上在滿山迷霧中一座小屋冒出的炊煙而感受的幸福感。這些訴說不清的情緒與場景其實都是與「存在」相關的意識與情緒所引發的。
為什麼這麼說呢?設想在西洋神話裏,那些不死的精靈與眾神,理論上祂們是永遠無法體會這些因有限生命並「暫」據有限空問的凡人,他所僅有的有限回憶裏,卻產生無限限的悵惘之美。(這一點,可以由卡謬《 薛西佛斯的神話》 筆下主人翁的心態而明確感知的)。

想知道更多關於清奇的訪談內容
每個深入挖掘的 背後故事,透過對話揭露清奇在每個案件投注的心路歷程。
在每一篇訪談中,探索經驗、挑戰、啟發及獲得靈感。
立即了解更多精彩內容!
bottom of page